新闻中心
中安在线报道我省邮政70年发展成绩
徐慧媛   2019-09-26   

925日,中安在线在【70年安徽影像】栏目,以《从“叮铃铃”到新能源  “老邮政”的提速路》为题,用新老影像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我省邮政与祖国共成长,实现从老邮政新经济”“新动能转型升级的靓丽成绩。

 

上世纪八十年代铜陵朱村邮政所邮递员出班前合影。(王长生 提供)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几何时,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而邮政公司便在其中扮演着纽带的角色。一枚邮票,一个邮筒,一名邮递员,他们传递着大家的喜怒哀乐、牵挂思念。

  1949年8月8日,安徽省邮政管理局在安庆成立,从此以后,邮政就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历经70年的发展,从邮电分营、政企分开到三大板块分业经营,一路走来,安徽邮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函件、包裹、汇兑、发行”四大业务,发展成为经营邮政基础性业务、金融、寄递及电商的现代服务企业。

2000年前后,我省邮政逐步在乡邮路上使用摩托车投递。(李井国 摄)
 
2017年,安徽邮政投放新能源物流车用于城市配送。
 

 从“叮铃铃”到新能源投递更快了

近年来,我省邮政推广“私车公助”,实现农村投递汽车化。(孙超 摄)
 
80年代初期马鞍山市慈湖支局场景。(许文辉 摄)
 
转型后的芜湖市分公司中央城支局文化休闲区。
 

  过去,交通不便,书信难达。相隔千里的亲友之间,彼此的关心和祝福都要靠投递员用脚步丈量、双手搬运。当时投递员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当属“二八”自行车了。1985年,全省邮政有4924辆自行车,是主要的投递交通工具。有时碰上道路崎岖泥泞,难以骑行,投递员只能下车推着车甚至扛着车走。

  随着条件的改善,“叮铃铃”的自行车渐渐被发动起来“突突突”的摩托车取代,载重大、行程远,轻快又省油的摩托车,至今仍在很多乡镇投递工作中发挥着作用。

  后来,汽车又成了主流。从1991年的334辆到2000年的1066辆,十年间我省投递汽车增长到原来的三倍。邮政人员每天开着汽车,送邮件、报纸和包裹,既能遮风挡雨,也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2016年,我省邮政推行“私车公助”,将过去农村地区用于投递的摩托车、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等工具升级为汽车,缩短邮件投递时间,全面提升了普遍服务水平。2017年,我省邮政投入160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用于市内,投入35台牵引车头、65个甩挂车厢到干线邮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节能减排。

  投递工具的进步,带来投递能力和效率的巨大提升。安徽邮政以多中心模式建成了最强省内网,全省组开邮路1528条,总里程20.59万公里,打造了县域最强物流网络平台。寄递业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省第一,省内互寄邮件地市城区及19县城区实现“次日递”,省内互寄次日递率稳居全国前列;标快省内互寄次日递率达95%以上。

邮局“变身”营业大厅业务更全了

智能机器人“邮小萌”在值班。(陶洁赟 摄)

2018年,我省邮政大力推进家邮站建设,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
 

80年代,位于长江路的原合肥市邮政局函件分拣生产场地。(甘宝贵 摄)
 

  高高的营业柜台,悬挂的“邮票挂号”“包裹汇兑”业务办理标识和吊扇……电视剧《大江大河》中80年代初邮局的场景,取景自马鞍山市慈湖支局,现在这个营业面积仅50平方米的支局早已停止使用,如今走进任何一家邮政网点营业大厅,现代气息的装修、齐全的功能体验都能让你眼前一亮。

  在“警邮便民服务站”柜台换即将到期的驾驶证;在营业厅一角的“书吧”,边喝咖啡边翻看畅销书;在邮乐产品展示区选购心仪的商品并通过手机APP下单;看足球机器人比赛、用3D打印机打印茶杯……现在,在邮政网点办理业务之余,你还能够完成这些体验。从1994年全省第一个多功能、电子化的支局在芜湖市邮电局人民路邮电支局建成,改变了以往手工作业的服务方式,到2010年,我省出台《邮政网点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邮政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按照“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全省1800多个邮政网点进行全面标准化改造。城市精品网点、城市标准网点、农村精品网点、农村标准网点,4个档次因地制宜配置营业面积、开办业务的标准化网点,现代化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和标准,满足了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升对邮政服务的期待。截至目前,安徽邮政已经有极具现代气息的代理金融、普遍服务、揽投部等各类网点2472个。

分拣员升级至“小黄人”效率更高了

1986年初,安徽省内第一条程控包刷内部处理机械化设备在芜湖市邮电局投产使用,包裹分拣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安徽邮政智能分拣系统“小黄人”作业现场。
 

安徽邮政智能仓内的agv机器人正在作业。(刘立明 摄)
 

  “腰酸背疼臂难弯”,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手工时代分拣员工的真实写照。从“秀手”变“粗手”,分拣员工初心不改地将一抹抹温暖融入“一封信一颗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生产场地开始陆续“上马”大型自动分拣设备,邮政作业进入了机械化、自动化时代,处理速度比以往更快,分拣员工的双手也被逐步解放。进入新世纪,网购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包裹涌入邮政,双层包裹分拣机开始大展身手,员工逐渐告别频弯腰、“摆地摊”的历史。现如今,轻巧的“小黄人”、智能仓AGV机器人登场亮相,活跃于作业场地,它们的矫健身影已然适应了快递物流、农村电商等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2017年上线运营的省内快递业首套智能分拣系统,由1000余平方米的钢构平台、10个供包台、300个移动机器人及130个集包收纳格口组成,每小时可以处理1.2万件快递包裹。

  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安徽邮政智能仓储中心,总面积16483平方米,可对接电商ERP平台、客户自有系统、邮政业务系统、合肥智能仓控系统等综合信息化平台。

  拥抱新技术,迎接新变革。除了智能仓、“小黄人”外,智能包裹柜、新型胶带机等信息化设备投入不断加大,让智能管控、“智慧大堂”等成为现实。

  70年前,走街串巷的那一抹绿,构成了大多数人对邮政最初的印象。如今这份生机勃勃的绿色不仅在原有函件、包件、报刊发行等业务种类上愈发枝繁叶茂,同时,在邮乐网、“邮掌柜”、电商等新兴领域也是茁壮成长、郁郁葱葱,实现了“老邮政”向“新经济”“新动能”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