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辉煌40年——安徽邮政改革开放发展掠影
2019-01-21   来源:安徽邮政

科技赋能 技术迭代
—— 邮政生产能力提档升级
撰稿   陈晨

80年代,位于长江路的原合肥市邮政局函件分拣生产场地。甘宝贵 摄

      1986年初,安徽省内第一条程控包刷内部处理机械化设备在芜湖市邮电局投产使用,包裹分拣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资料图片

我省邮政智能分拣系统“小黄人”作业现场。 资料图片

我省邮政智能仓内的AGV机器人正在作业。刘立明 摄

 

      打开电脑进入营业系统,核对名址信息,打印征订明细……几次回车键敲击下来,芜湖市分公司陶辛网点负责人张美兰已经完成了附近陶辛小学《学习方法报》的订阅。
      “过去每年的征订季,我们邮政员工都要走到各小区、单位,面对面手工征订报刊。客户也可以来到营业厅服务窗口,现场填单订阅。现在,在线下征订的同时,更多的人或打开电脑、或使用手机,登陆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动动拇指就可以轻松在线完成报刊订阅,着实方便。”从事近30年报刊征订工作的张美兰,说起报刊订阅方式的变化,感慨不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各行业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徽邮政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在时代发展中发展,在历史前进中前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邮政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带来了新变化,注入了新活力,激发了新动能。报刊订阅方式由线下变为线上线下融合,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活注脚。
      1986年,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内设报刊发行科,具体执行订阅报刊有关业务制度。到2002年9月底,鉴于报刊发行收订前台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全省邮政开始推广应用前台收订程序,统一了省内邮政报刊发行收订程序。经过多年实践,邮政提供的“营业窗口全面收订、单位收订到门、信报箱收订到点、零散户收订到家、电话订阅随叫随到、投递员沿途随机收订、社区定点定时收订”等便民措施已经深入人心。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应运而生,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完善,成为报刊订阅业务服务的重要延伸和深化邮政报刊发行服务手段的有力举措。
      拥抱新技术、借助新手段、推出新方式,安徽邮政不断让科技赋能,以技术迭代引领业务发展、促进服务能力提升。例如,在分拣领域,“腰酸背疼臂难弯”,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手工时代分拣员工的真实写照,从“秀手”变“粗手”,分拣员工初心不改地将一抹抹温暖融入“一封信一颗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生产场地开始陆续“上马”大型自动分拣设备,邮政作业进入了机械化、自动化时代,处理速度比以往更快,分拣员工的双手也被逐步解放;进入新世纪,网购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包裹涌入邮政,双层包裹分拣机开始大展身手,员工逐渐告别频弯腰、“摆地摊”的历史;现如今,轻巧的“小黄人”、智能仓AGV机器人登场亮相,活跃于作业场地,它们的矫健身影已然适应了快递物流、农村电商等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2017年上线运营的省内快递业首套智能分拣系统,由1000余平方米的钢构平台、10个供包台、300个移动机器人及130个集包收纳格口组成,主要用于处理5kg以下的轻小件包裹。以每小时处理1.2万件快递包裹计算,人工分拣需要100人(不含前置点人数),“小黄人”分拣需要20-30人,节约60%以上人工,作业效率和分拣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从单件成本看,人工分拣约0.35元;“小黄人”分拣约0.18元。
      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安徽邮政智能仓储中心,总面积16483平方米,可对接电商ERP平台、客户自有系统、邮政业务系统、合肥智能仓控系统等综合信息化平台,主要服务大型电商客户、邮政内部物资调拨及其他网络型企业等,打造集系统对接、流程设计、仓储管理、分拣发货、全程跟踪以及异地分仓为一体的邮政智能仓储物流服务体系。
      近年来,在科技赋能理念指引下,安徽邮政的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除了智能仓、“小黄人”外,智能包裹柜、新型胶带机等信息化设备投入不断加大,省监控中心和16个市监控中心的联网运行实现了对安全生产、营业投递、邮件处理的非现场检查,快递包裹自动称重新一代寄递平台接口等多项信息系统先后建成,推广“智慧机房”,实现设备向智能管控转变,网点访客系统让“智慧大堂”成为现实等等。同时,设立了数据中心,面向决策支持、交叉营销、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风险管控、服务支撑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应用,无疑成为提升邮政生产和服务能力新的有力补充。
      善预者立,善预者明!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我省邮政正积极顺应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变革趋势,切实谋划新形势下的技术升级应用,以管理信息化、渠道平台化、数据资产化、服务专业化、使用便利化为引领,深入推进生产服务能力的再提升。有理由相信,科技进步定能为“人民邮政为人民”增添更加丰富的内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投递工具大升级 能力效率大提高
—— 从自行车到新能源汽车
撰稿  李鑫

上世纪80年代铜陵朱村邮政所投递员出班前合影。王长生 提供

2000年前后,我省邮政逐步在乡邮路上使用摩托车投递。李井国 摄

近年来,我省邮政推广“私车公助”,实现农村投递汽车化。 孙超 摄

2017年,我省邮政投放新能源汽车用于城市配送。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40年,从传统的步行、自行车发展到汽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车辆,邮政的投递工具不断升级,投递效率大大提升。
      过去,交通不便,书信难达。相隔千里的亲友之间,彼此的关心和祝福都要靠投递员用脚步丈量、双手搬运。那走街串巷的一抹绿,构成了大多数人对邮政最初的印象,也承载了人们对远方亲友的惦念。
      当时投递员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当属“二八”自行车了。1985年,全省邮政有4924辆自行车,是主要的投递交通工具。有时碰上道路崎岖泥泞,难以骑行,投递员只能下车推着车甚至扛着车走。“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家里就有一辆老式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穆潇是合肥市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他的父亲穆青是一位邮车修理工。一个修理包、一辆“二八”自行车是他父亲过去上班的标配。“那会儿邮件投递车辆质量不如现在,出现故障是常有的事。”穆潇回忆起儿时父亲奔忙的身影,“经常凌晨接到电话,我爸就骑着自行车奔赴故障现场。”虽然那时的交通工具很慢,一些乡间道路也不好走,但是为了保证邮件的安全和及时送达,不耽误大家时间,加班加点是邮政人经常做的事。
      随着条件的改善,“叮铃铃”的自行车渐渐被发动起来“突突突”的摩托车取代,载重大、行程远,轻快又省油的摩托车,至今仍在很多乡镇投递工作中发挥着作用。郑爱军是巢湖市散兵镇邮政支局的一名乡邮员,每天需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投递, 8年间骑坏了3辆摩托车。郑爱军常说,邮件投递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踏踏实实才能干好。“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没过多久,汽车又成了主流,从1991年的334辆到2000年的1066辆,十年间我省投递汽车增长到原来的三倍。邮政人员每天开着汽车,送邮件、报纸和包裹,既能遮风挡雨,也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邮政业务特别是寄递业务的发展,市内转运车、速递用车、报刊投递用车等各类专用车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岗位。新式车辆不仅更可靠、承载力更强,专业化程度也更高。
      2016年,我省邮政推行“私车公助”,将过去农村地区用于投递的摩托车、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等工具升级为汽车,缩短邮件投递时间,全面提升了普遍服务水平。今年59岁的王长生是铜陵顺安邮政支局投递员,骑车送了30多年邮件的他,看着很多同事开着汽车送邮件,很是羡慕。他说,自己不能服老,得抓紧考个驾照,赶着在退休前也试试驾驶汽车送邮件,感觉一定很美妙。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整个社会更加重视保护好绿水青山。2017年,我省邮政投入160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用于市内,投入35台牵引车头、65个甩挂车厢到干线邮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节能减排。按照绿色邮政建设行动方案,全省投递终端在2020年之前,将逐步更换为电动三轮车和新能源车辆。
      投递工具的进步,带来投递能力和效率的巨大提升。我省邮政以多中心模式建成了最强省内网,全省组开邮路1528条,总里程20.59万公里,打造了县域最强物流网络平台。寄递业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省第一,省内互寄邮件地市城区及19县城区实现“次日递”,省内互寄次日递率稳居全国前列;标快省内互寄次日递率达95%以上。企业正从“单一寄递服务商”向“综合寄递服务商”转型。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邮政投递工具不断升级、服务质量与时俱进的过程,正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曾经的步班邮路和自行车变成了新能源汽车;投递员的工作从报刊信件发展到兼顾快递包裹、宣传便民惠民政策等服务;邮政从传统的函包汇发到提供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的现代化大型企业。40年来,邮政投递的工具在变、服务的内容在变,不变的是“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责任担当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潮起东方气象新,迈步跨入新时代,相信邮政的未来会更美好。

 

 

服务更优 环境更好
—— 邮政网点“软”“硬”件建设日新月异

撰稿  彭岩

   80年代初期马鞍山市慈湖支局场景。许文辉 摄

90年代芜湖邮电营业大厅。

转型后的芜湖市分公司中央城支局文化休闲区。

智能机器人“邮小萌”在值班。陶洁赟 摄

 

     高高的营业柜台,悬挂的“邮票挂号”“包裹汇兑”业务办理标识和吊扇……这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剧《大江大河》中80年代初邮局的场景,取景自马鞍山市慈湖支局,现在这个营业面积仅50平方米的支局早已停止使用,针对周边居民需求迁址到塘岔营业所,新网点装修布置更具现代气息,功能体验更加齐全……透过邮政网点环境和服务的变化,可以感知到我省邮政砥砺奋进40年的发展和成就。

网点更宽敞更舒适

      “我们住这一片几十年了,老早都在白布大街营业所存取款,现在迁到凤河湾这边,离我们家近了,环境也好,还能缴水电费,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太方便了。”近日,笔者在亳州市分公司凤河湾邮政支局看到来办理业务的多是居住在周边的市民。据亳州市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老的白布大街营业所位置偏僻、服务面积小、功能单一。为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提升邮政品位,2013年,该分公司将白布大街营业所迁移到凤河湾,现在的凤河湾邮政支局网点服务面积是老营业所的好几倍,周边居民小区又比较多,服务人群更有针对性,不光是邮储合一的网点,还提供代收代缴、代办ETC、代办税务等很多便民服务,更符合市民的需求。
      现在,随意走进我省邮政网点营业大厅,笑脸相迎的大堂经理,取号机、CRS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舒适的等候座椅、开放的低柜营业台席让办理业务的客户更有归属感。从1994年全省第一个多功能、电子化的支局在芜湖市邮电局人民路邮电支局建成,改变了以往手工作业的服务方式,到2010年,我省出台《邮政网点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邮政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按照“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全省1800多个邮政网点进行全面标准化改造。城市精品网点、城市标准网点、农村精品网点、农村标准网点,4个档次因地制宜配置营业面积、开办业务的标准化网点,现代化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和标准,满足了人民群众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升对邮政服务的期待。截至目前,我省邮政已经有极具现代气息的代理金融、普遍服务、揽投部等各类网点2472个。

功能更齐全更便民

      在“警邮便民服务站”柜台换即将到期的驾驶证;在营业厅一角的“书吧”,边喝咖啡边翻看畅销书;在邮乐产品展示区选购心仪的商品并通过手机APP下单;看足球机器人比赛、用3D打印机打印茶杯……以往,你要完成这些体验,可能要从城东的车管所赶到城中的CBD商业区,但是现在,在邮政网点办理业务之余都可以实现。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物质生活匮乏,与外界联系方式单一,书信、电话就是群众对邮政服务的感知和期许。然而40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娱乐需求多了。近年来,秉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原则,我省邮政发挥点多、面广、线长的固有渠道优势和平台优势,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模式,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各方客户个性化、便利化、多元化需求,结合邮政营业网点服务客群及地域文化的特点,探索营业网点的“邮政+特色主题/文娱产业/混业经营/新零售/公共服务”五种发展模式。芜湖中央城支局、池州杏村邮政支局、安徽师范大学南校区邮政支局、合肥市东流路支局……一个个新模式、新体验,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型网点给市民带来耳目一新的美好感受。目前,全省累计启动运营34个“邮政+”转型网点。
      “妈妈,快看,这个机器人好可爱。”2018年4月份,在第八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的智能邮局里,智能机器人“邮小萌”作为邮局的大堂经理,吸引了参展人员的关注。现在,智能机器人已经从展会走到服务市民日常的邮政网点中,在合肥市分公司大铺头营业所,“邮小萌”就上岗值班,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活动推广、厅堂沙龙等服务,体现了科技赋能下的安徽邮政给客户带来的智能化体验。
      除此以外,新颖、别致、极具创意的主题邮局也颇受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关注。“邮局再不是只能订报刊、邮包裹了。”近日,在合肥市包公主题邮局采购了邮品的张女士欣喜地在朋友圈与大家分享。截至目前,我省邮政已建成三河古镇等景区景点类、地方文化特色类、校园主题文化邮局151家,围绕六尺巷、章氏家训等特色资源,开发和引进3000多款文创产品,拓展了传统邮政网点的服务深度和广度。

 

 

与时代同行
——  从函包汇发到提供综合服务
撰稿   方怀银

1986年,蚌埠市固镇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夏显泰 摄

    1985年合肥邮政局报刊零售公司成立,满足社会各界对零售报刊的需求。图为90年代,合肥邮政局在四牌楼营业厅开辟报刊零售专区。

    近年来,我省邮政树立大金融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在开办储蓄业务的基础上,同步提供保险、理财、基金等服务。图为网点理财经理为客户介绍理财业务。张婷 摄

 

    2018年,我省邮政大力推进家邮站建设,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提供包裹、报刊等邮件的代收代投、金融转介和警邮便民服务等,将便民、利民、惠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邮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的“函件、包裹、汇兑、发行”四大业务,发展成为经营邮政基础性业务、金融、寄递及电商的现代服务企业。
      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邮政就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邮电分营、政企分开到三大板块分业经营,一路走来,安徽邮政步伐坚定,变化的是业务规模、发展速度、服务种类,不变的是企业的初心使命。
      一代代安徽邮政人高举普遍服务大旗,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与温暖送到每一个角落,风雨无阻,尽职尽责。全省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有1943处,信件、印刷品、包裹、汇兑4项普遍服务业务全部开办,建制村通邮率达100%。全省县及以上城区党政机关《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当日见报率、农村乡镇次日见报率均保持100%。机要通信工作持续27年实现了保密安全和万无一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邮政充分发挥邮政的独特优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用邮需求,与检察、交警、税务、石化、体彩等客户深入合作,为用户提供一点接入、多点接触的一站式综合便捷的优质服务,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贡献力量。建成警邮便民服务站1153个,实现乡镇网点全覆盖。税务代征点达360个。将邮政便民服务纳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向广大农民提供信件寄递、报刊发行、代收代缴、助农取款等12项邮政服务。
      40年来,安徽邮政秉承创新基因,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从函件、集邮、报刊发行到文化传媒,从邮乐网到“邮掌柜”,从快递包裹到寄递事业,从农村电商到跨境电商,“老邮政”成“新经济”“新动能”的代表。自2012起,连续6年在全国邮政经营绩效考核评比中名列前茅,其中,连续5年位居绩效考核第一名,诸多创新工作领跑全国。
      1986年后,安徽邮政除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专营以外,其余各项业务均面临市场竞争。安徽邮政以邮递类业务为重点,在原有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集邮等业务种类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推出新的业务种类和业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新需要。1986年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87年7月1日,合肥市邮政局开办国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2003年6月1日、2004年9月1日,全省邮政陆续开办“次晨递”“次晨达”业务。1998年邮电分营,安徽邮政确立邮递类、集邮类和金融类为支撑的“三足鼎立”业务发展格局。函件推出商业信函、企业明信片、邮送广告、账单等业务形式;集邮业务推出定向邮品、企业年册、个性化邮票等;开展服务“三农”、村邮工程、“三进”工程等工作。代办和代理业务全面展开,“代”字号业务的发展成为新的重要形式。作为报刊发行主渠道,安徽邮政贯彻执行省委要求,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1986年以后,报刊零售业务逐步得到重视,至2003年,各市邮政局均成立了报刊零售公司。
      2007年,政企分开,安徽邮政开始公司化运营之路。全省邮政落实集团公司经营发展战略,以五四四为指引,践行三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水平。建设以“家邮站”为核心的城市社区服务生态圈、以“邮乐购”站点为核心的农村电商服务生态圈,以及邮政特色旅游经济生态圈,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拓展供应链和服务链。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安徽邮政差异化发展代理金融。全省邮政储蓄余额规模分别于2011年2月25日、2015年2月25日、2018年2月21日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2018年9月13日,全省寄递事业部成立,朝向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发展。
      40年来,安徽邮政变革探索,曲折前行,发展之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回望40年企业服务变化,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我们深信,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代同行。